請先啟用javascript

生命.愛心.卓越.創新
LIFE .LOVE.EXCELLENCE.CREATIVITY

首頁 / 衛教園地 / 詳細

心導管檢查新趨勢15 Jan, 2009

主講者:林志展醫師

心導管檢查新趨勢

臺灣96年10大主要死因以惡性腫瘤占28.9%最多,其次為心臟與腦血管疾病,分別占9.3%與9.2%。而壯年主要死因中,心臟疾病排第5位,死亡率更是10大中2個呈現增加之1,這其中扮演最大殺手的就是冠狀動脈心臟病(冠心症)。
冠心症,俗稱為狹心症或心絞痛,是一種因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心肌所需要的量時,令心肌急劇、暫時缺氧所引起的臨床綜合症,病因主要是因為供給心肌的血管--冠狀動脈發生了粥狀硬化,脂肪附著在血管壁上,使得管腔變小,以至於血流不足以供給心肌所需,最後導致心肌缺氧的現象。
其中,急性心肌梗塞是最嚴重的疾病,因受到供給營養及氧分的血管完全阻塞或幾近完全阻塞之影響,在約20-30分鐘內,造成心臟肌肉細胞的受傷、甚至死亡,後續的併發症,如心律不整、心臟衰竭等,即是造成殺人的元凶。
近幾年來,心導管技術從氣球擴張術至現今血管支架的發展,大幅降低冠心症的死亡率及併發症。
而因血管的特性,氣球擴張後,血管會有彈回的現象或出現裂痕,短期內再阻塞的機會會大幅增加。支架的置放可以充分克服彈回的問題,提供血管穩定的支持。但支架內仍可能長入內皮細胞或增生血栓,從而發生支架內再狹窄;但經由藥物塗層支架的使用,支架內再狹窄的比率,由20%以上大幅降低至3%以內。
不過,有些患者的動脈硬化或堆積得很均勻,有時候從心導管影像上不容易判斷血管內的真實狀況,以及實際管徑,甚至還可能因此影響後續血管內支架的選擇。利用血管內超音波,就可以檢查血管內狀況,醫師能藉以在術前選擇適當的治療策略,包括支架大小外,並能在術後進行確認,包括支架置放後有無擴張不足,及未完全覆蓋病灶的狀況,以減少血管再狹窄的發生率。
一般會建議狀況比較複雜的病患使用血管內超音波檢查。國外統計,適當使用血管內超音波,可減少再狹窄率約10%至30%。因此,使用血管內超音波有增加的趨勢。
至於自動影像傳輸三维重建,通過旋轉造影的圖像可自動傳至工作站,並開始影像重建,可快速作血管3維影像顯示,作為手術前後之臨床及治療方式評估,這項新技術也將在未來成為心導管X光檢查的趨勢。
(本篇內容旨在提供一般醫療衛教知識,如有不適或疾病,應尋求專科醫師的診治,以免貽誤病情,並能獲最佳治療的效果。)